环保宣传教育第33期(总第311期)
来源: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撰写日期:2018年01月04日 [ 大 中 小 ]
【月度综述】
12月我市积极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铁腕监察”、优良天数达到300天及污染天气应对、盘点全年亮点等环保中心工作开展宣传。12月媒体报道环保相关信息120余篇。其中,中央媒体报道20余篇,市内媒体报道90余篇,累计转载340余篇次。
一、新闻宣传
1.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
围绕市环保局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在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开展宣传。开展“榜样面对面”活动,组织10个先进典型人物组成宣讲团,分别走进工业企业、城乡社区、中小学校开展宣讲。
2.宣传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
组织记者深入区县,采访报道整改典型,发布《永川:2.63亿修复34.8万吨污染土壤》《两江新区:重拳治污 VOC年排放量削减七成》《荣昌实施濑溪河全流域治理》《巫山完成石漠化治理12.4万亩》等专栏报道8篇。4月12日至12月31日,我市“一台一报一网”共刊发该专题报道305条,其他市级及以上媒体宣传报道相关工作563条。
3.全程报道重庆市首批环保集中督察。
今年11月在4个区县启动首批市级集中督察,同时实施全程“阳光监督”,组织新媒体记者全程伴随式采访报道。主要报道了督政流程,边督边改成效,和市民对环保督察的充分肯定。集中环保督察期间,重庆环保政务“双微”累计发布相关报道108条,阅读量突破200万,讨论量1300次。
4.央媒聚焦重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试点。
12月25日,人民日报以《注重案例震慑 完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为题,对我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成效进行了宣传报道,包括 4个试点案例、建立专家库、建立“1+8”配套制度、司法联动、磋商机制、财政专户等。
5.宣传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前达300天和应持续污染天气。
市级媒体和主要新闻网站发布新闻通稿《四控两增促改善 蓝天行动见成效》。新华社新媒体刊发《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300个重庆“蓝天”的背后》,新华网制作传播《重庆蓝 幸福蓝》城市相册和H5等新媒体作品。同时,积极应对污染天气,曝光违法企业名单、官网设立专题发布预警信息,组织专家主动发声,开展科普宣传,提醒市民健康防护。
6.盘点2017专版宣传环保工作成效。
在重庆日报、公民报、政协报组织5个整版宣传,集中宣传五大环保行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零容忍、出重拳”、全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亮点工作。
7.创新策划“环保公开课”“双绿案例”“绿色E家”专题宣传。
在新华网开设“环保公开课”,分“政策开讲”、“以案示法”两个子栏目,12月发布《一图读懂|重庆环保督察在行动》《江湖菜“来凤鱼”背后的生态启示》《一图读懂|重庆市环境监察办公室这个新机构是干嘛的?》《环保公开课•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流程解读》《璧山——生态之城》城市相册等新媒体作品。重庆日报开设“双绿案例”,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12月刊发《重庆环投公司:探索乡镇污水治理新路径》。重庆晚报开设“绿色E家”,引导公众认识绿色发展方式,12月刊发《探秘绿色生活——自来水是怎样炼成的?》。
二、舆情导控
12月全市环境舆情总体平稳。重庆市环境保护督察、优良天数提前达300天以及年底持续污染受到较大关注,一度成为热点事件。
公众对环境保护集中督察给予充分肯定,对进驻督察推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表示感谢。优良天数达到300天,大多数市民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感到欣慰,但少数市民对什么是“蓝天”表示疑惑。为此,我们专门进行科普宣传,并组织系列综述文章《重庆蓝是个什么“蓝”》、《重庆蓝为什么那么“难”》、《重庆蓝任重而道远》。针对污染天气,演员陈赫发微博质疑重庆空气质量状况,引发部分媒体和公众跟风炒作,对此,我们积极开展舆情引导和媒体协调应对,在重庆环保微信微博及时发布市蓝天督查组现场工作动态,以及如何防范雾霾、大气持续污染动态趋势等信息。最终,以不变应万变,巧妙应对了明星陈赫微博带来的舆情影响。
12月,网络投诉151条(大气污染投诉49条,主要是工业废气污染和餐饮油烟污染;噪声污染投诉66条,主要是夜间施工噪声扰民;水污染投诉28条,其他投诉8条)。其中,向区、县(自治县)环保局书面交办24条。
三、社会宣传
1.组织全市环保公众开放周活动。
每年12月1日—5日为我市环保公众开放周活动。今年,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以及两江新区同步开展共260余场活动,吸引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3000余人及社会公众代表1.5万余人参与。重庆环保”政务微博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视频直播,视频热度40.6万,微博信息阅读量5.6万。
2.环保电影下乡巡回展映活动正式启动。
主题为“弘扬环境文化 传播绿色文明”的环保电影下乡巡回展映公益活动在江北区石马河街道玉祥社区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将持续到2018年6月,覆盖全市39个区县的2000个社区(广场)和8000个乡镇,计划放映电影20000余场。
四、教育培训
1.重庆市首个国家自然学校在五云山寨正式挂牌。
11月23日,重庆市首个国家自然学校——重庆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自然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全国21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之一。
2.市环保系统组织人事干部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班。
12月18日至22日,由市环保局主办、市环保宣教中心承办的2017年重庆市环保系统组织人事干部岗位能力提升培训班成功举办。
【环保热点】
1.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水源地整改
12月28日,环境保护部召开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视频会,对2016年5月以来开展的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原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排查行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我市东渝水厂供水范围原有管网重新改线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市圆满完成前一阶段工作任务。
今年是“大气十条”实施以来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收官考核之年。五年来,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坚决向污染宣战成效显著。华北“2+26”区域大气状况改善值得欣喜,但也给本市群众提供了一个比较的样本,容易形成越改善、指责越多、压力越大的恶性循环。下一步大气工作将面临更大社会舆论压力。
3.关键词:环保税
2018年1月1日起,我国环境保护税同时开征。北京、河北、新疆、广西、四川、辽宁、吉林、安徽、福建等地已经陆续公布了当地环保税适用税额标准。费改税后刚性更强,征收管理更加严格规范,会有一些应缴未缴排污费的企业被纳入征税范围,从市场竞争角度看,对规范经营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环境。
4.关键词:垃圾分类
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均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有12个城市已有垃圾分类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有24个城市已出台垃圾分类工作方案。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2020年底前,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